English

“四不像”家园四面楚歌

古碑前徜徉的麋鹿, 再现昔日皇家猎苑光景。
1998-12-25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通讯员 郭 耕 本报记者 叶润霞 我有话说

大约一百年前,中国特有动物麋鹿从中国大地上彻底地断了香火。是在国外好心人士的帮助下,残存的头麋鹿奇迹般地发展壮大起来。如今,当它们的子嗣重返故乡之后,现代文明带来的白色污染再一次困扰着它们。

当我站在那濒于死亡的麋鹿面前时,看到它全身不停地抖动着,眼睛无助地望着在远处自由漫步的伙伴们,就像面对着一个行将去世的老朋友,这一刻我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声的交流,我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它颤抖的身体,心里充满了悲哀。眼泪在我的,噢,不,应该说是在周围所有人的眼中噙满了。兽医伤心地告诉大家,这只麋鹿没有救了。果然没过两天,麋鹿苑打来电话,那只麋鹿已经死去,这是12月14日至12月21日一周之内死亡的第四只麋鹿了,在它们的胃中均发现了大量的白色塑料袋。这是从墙外垃圾场上飘过来的,麋鹿们把它当成了一纤维吃了下去。这真的是一种悲哀,麋鹿曾经在这里几近灭绝,当它们千里迢迢地回到它们的故乡迎接它们的依旧是人们愚昧的行为。

麋鹿苑的麋鹿不断地死去

麋鹿苑自前几天死了三头麋鹿后,近日传来消息,又有一只麋鹿病倒了。

记者驱车赶往位于南苑皇家猎苑旧址的南海子麋鹿苑。当我们赶到时,这只麋鹿已经站不起来了,围在它四周的是这里的兽医和负责的同志。

兽医在进行了详细的诊断后摇摇头,用轻得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了句:“没救了!”尽管是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围在周围的人还是炸了窝般的愤怒了。“他们到底想干什么!”“开了现场会,为什么一点作用都没起!”“麋鹿死得太惨了!”记者摸不着头脑,站在一旁的兽医解释说:“这两天对死去的麋鹿进行解剖,发现在它们的胃中装满了大量的塑料袋。”

地处北京南郊的麋鹿苑哪里来的那么多塑料袋?记者随麋鹿苑的同志来到围墙外,看到这里机器轰鸣、正在挖沙取土。被挖的大坑已经开始渗水,坑的旁边,赫然写着“大量接纳城市渣土”的黑色大字。这里几乎变成了露天的垃圾厂,破旧的垃圾袋满天飞舞,白色污染随处可见。

据麋鹿苑的负责同志介绍:北京南海子这个方圆千亩的麋鹿家园,虽然地处当年皇家猎苑的核心,但面积仅是原来猎苑的千分之三,虽然看上去垂柳依依、野鸭游弋,颇具古风,但随着鹿群的扩大,生态密度过高而不堪重负,急待向外疏散或扩大鹿苑面积。近两年来麋鹿苑周围每天机器轰鸣、挖沙取土不断,严重破坏了这里的平安氛围。最为恶劣的是挖坑出水后又大量地填倒渣土垃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一是严重污染了地下的水源,使得麋鹿苑不得不花重金打更深的井。同时,地面垃圾也大量地、不断地随风飘入鹿苑中,麋鹿不知何物吃下去造成死亡。近几年,麋鹿死亡率持续上升,在死亡的麋鹿中,兽医解剖结果表示没有一只体内不含垃圾袋的。最近又发生数起病弱、流产导致死亡的悲剧。尽管大兴县政府已明确规定禁止挖沙和倾倒垃圾,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麋鹿苑外围的开发活动始终没有间断。尽管,麋鹿苑的领导每天都要花上一些时间组织员工去捡飘进来的塑料袋,但防不胜防,仍不断有麋鹿因吞食塑料袋而死亡。

麋鹿曾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北到辽宁、南到海南、东到台湾及朝鲜、日本等地。当时随着人为的捕杀、湿地退化、环境气候的变迁及战乱灾祸,使其在各地相继消失,野生麋鹿在我国灭绝于晚清时期。现年95岁的江苏泰县桥头乡农民刘荣华老人曾向生物学家介绍其父年轻时在滩涂上见到一只麋鹿的情景,也许这是现今人类见到的最后一只野生麋鹿。而1990年在北京南海子毁于战乱的麋鹿则是人工圈养的中国土地上的最后一批麋鹿。

麋鹿是从南海子最后消失的

世界上拯救濒危物种“重引进工程”比较成功的就是麋鹿还乡工程,当第一批20头麋鹿远渡重洋、回到它们祖先曾经生活的湿地环境北京南苑南海子时,国际保护人士称其为拯救野生动物的创举,他们认为“将一个物种如此准确地引回它们的原栖息地,这在世界‘重引入’项目中堪称独一无二。”

麋鹿,俗称“四不像”,因为它的角形特殊似鹿非鹿,蹄子宽大似牛非牛,头颅硕大似马非马,尾巴细长似驴非驴,英文名称“大卫鹿”,是一种既富于传奇色彩和文化背景、又独具自然价值的湿地物种。中国特产动物。

1865年,法国传教士也是博物学家的阿芒·大卫在北京南苑考察动植物园,偶然隔墙望见在方圆二百多平方公里的皇家猎苑中,生活着一种奇异的大型兽类,凭着博物学家对新生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大卫对眼前出现的这种动物爱不释手,但高墙深院的皇家禁地既不允许外人进入,更无法把活的麋鹿运走,他只好以贿赂的手段,花了20两纹银买通守苑的军人,终于在1866年1月的一个风高月黑夜,从墙头盗出两套麋鹿的皮张、骨骼,旋即乘船赶回法国。经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鉴定,这不仅是从未发现过的新鹿种,而且在分类上是单独的一属,论文一经发表,此事在西方世界轰动一时,并称之为“大卫鹿”,以示纪念。

此后十年中,欧洲许多国家的动物园先后向中国购买或交换麋鹿,1869年第一批出口的两只麋鹿被运到伦敦动物园,但像其它动物园一样都因鹿园狭小无法繁衍壮大种群,并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越来越少,相继夭折。1898年,英国的一位鹿类爱好者贝福特公爵着手将流落在欧洲各地的麋鹿收集到他的庄园——乌邦寺(当年从巴黎运抵乌邦寺的麋鹿在此首开繁殖记录),在其三千英亩的私人庄园中,共有18头来自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四国的麋鹿,谁料想,这18头麋鹿竟成了世界上奄奄一息的唯一的一群。因为与此同时,残存在故乡北京南苑的麋鹿已遭到灭顶之灾;1894年,永定河泛滥,洪水冲塌了皇家猎苑的围墙,逃散出去的麋鹿成了饥民果腹之物。1900年,八国联军不仅火烧了圆明园,而且洗劫了位于南苑的皇家猎苑,中国大地上的麋鹿从此灭绝,断了香火。

关于麋鹿

麋鹿在自然界进化的历史并不漫长,约二百万年,是一种与人类同时存在的物种,2000年前是麋鹿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中国古籍传说中多有记述,麋鹿与华夏先民和谐相处“千百成群”,农人“种稻不耕,而获其利”,因多有麋鹿掘食草根、挖地成泥,凡有麋鹿之地,百姓种田可以免去除草之苦,种而不耕即可获得好收成,可见,这种动物深得古代人民的喜爱,古时“麋”、“泥”读音相似,麋鹿由此得名。传说周朝灭纣时姜子牙的坐骑就是神兽麋鹿,孔子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之名言,屈原有“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的诗句。中国姓氏中有姓麋者,如三国时蜀国的麋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鹿喜山而属阳,夏至解角,麋喜沼而属阴,冬至解角”的记录,清代乾隆皇帝一生骑射,自认为熟悉鹿类,是夏天落角,当他发现麋鹿竟是冬天落角,便亲自撰写《麋鹿解说》刻于麋角之上,感叹:“天下之理不易穷,而物不易格者,有如是乎!”

麋鹿集多项世界之最于一身,堪称天下奇兽。

在地球上的鹿科动物中,麋鹿是最晚出现的即最年轻的鹿种,它最早出现于更新世,曾有10种左右的化石记载,现仅存一种。

麋鹿是作为园囿动物时间最长的一种鹿,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就在其猎苑中圈养麋鹿,一直延续到元、明、清。

大多数鹿类是生活在山林、草原,而麋鹿是最典型的湿地鹿种,从人们称之为“四不像”的体态特征上就说明了这点:

麋鹿与其它鹿的角相别之处,不仅角尖朝后,而且没有眉杈,这样就便于麋鹿低头采食水草而不至于角被水草缠住。

麋鹿脸长似马,也有利于将头深深地探入水中采食水草。

麋鹿蹄宽似牛,在泥沼之上行走自如,而不至于陷进泥里。

麋鹿的尾是鹿类中最长的,尾长者可达60厘米,其拉丁属名即为长尾之意,故也有称麋鹿为长尾鹿的,麋鹿其长尾是因其生活的水泽地带多有蚊蝇叮扰,麋鹿可以以其长尾转着圈地拂打蚊虫,为其它鹿所望尘莫及。

麋鹿是鹿科动物中最擅长游泳的种类,湖北石首保护区的麋鹿几次横渡长江又安然游回。

麋鹿的兴衰可谓中华民族命运的生动写照,清朝末年,国运衰微,麋鹿即便是生活于皇家禁地也未能幸免于难;随着祖国的强大,它们又于1985年结束海外的游子生涯,回归故里——北京南海子。

麋鹿还乡不仅是中英两国友谊的一段佳话,而且称得上世界上拯救濒危物种最成功的“重引入”(Re—introduce)工程之一,当第一批20头麋鹿远涉重洋,回到它们祖先曾经生活的湿地环境南海子时,国际保护人士称其为拯救野生动物的创举。

麋鹿的现状

麋鹿重返故里后,不仅在其作为模式标本发现地和园囿种群丧失地的北京南海子繁衍壮大,目前拥有量在200头,而且在江苏盐城大丰的自然保护区(现达350头)和湖北石首的自然保护区(现达140头),实现了野生放养,恢复自然种群的目的,这不仅是中国国运昌盛的体现,而且与国际保护人士的努力分不开的。如果不是法国的阿芒·大卫从科学角度发现麋鹿并引起西方人士的收藏兴趣,恐怕这一奇特物种早已像北京袖狗、东陵黑虎那样仅存于传说、而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在人为保留麋鹿这个物种的过程中,英国乌邦寺功不可没,从当年收集麋鹿的贝福特公爵到积极支持麋鹿还乡的塔维斯托克侯爵,与中国麋鹿真是结下不解之缘,他们为保护这一神奇物种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受到国际各界广泛的赞誉,也受到了中国人民和政府的尊重。由于人类的保护,现在麋鹿在全球六大洲、二十多个国家、一百五十处饲养地的总数已达3000头,因此不再属于濒危物种,被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从红皮书中划掉,这是值得庆幸的,可谓不幸中的万幸;麋鹿从多到少,从有到无,又一息尚存,绝处逢生,一百年后回归故里,繁衍壮大,又可谓悲剧中的喜剧。

目前,生活在祖国怀抱中的麋鹿已达600余只,并呈逐年增多、欣欣向荣的旺势,但也非莺歌燕舞,平安无事,1997、1998年的洪水使自然保护区的麋鹿陷于水乡泽国,纵然它们善于游泳,也需有个觅食、憩脚之地,生产、开发活动制约着麋鹿自然保护区的生存与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